以毒攻毒,并非武侠小说的幻想,而是现实中存在的真实疗法。
早在1904年,一位42岁的白血病患者在感染流感病毒后,白细胞数量骤降,就当医生担忧患者安危的时候,他身上的肿瘤竟离奇消退。这并非偶然,后续类似现象被多次观察到。二十世纪初的医学界对此困惑不已,直到1912年,意大利医生给宫颈癌患者注射狂犬疫苗,同样观察到肿瘤生长受抑。人类才开始思考:病毒与癌症之间,是否存在神秘的对抗关系?
这些早期观察催生出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利用病毒“以毒攻毒”的特性来治疗癌症?后来,这一有悖于传统思路的设想转化为溶瘤病毒疗法,为抗癌开辟了“邪修”新路径。然而,由于早期临床的挫折与首款商业化产品的不及预期,致使溶瘤病毒疗法陷入沉寂。
直至2024年,CG Oncology携其膀胱癌溶瘤病毒疗法登陆纳斯达克,首日股价暴涨96%,才让这一沉寂的领域重现生机。但近期FDA对于溶瘤病毒疗法的冷淡态度,无疑又给“邪修”路径破了一盆冷水。
展开剩余88%01 用病毒“杀死”癌细胞
溶瘤病毒疗法,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的病毒选择性感染并杀死癌细胞的创新疗法。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改造后的病毒精准靶向肿瘤细胞,在其中大量复制并最终裂解肿瘤细胞。
与传统治疗手段不同,溶瘤病毒不仅能够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还能巧妙地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使其对肿瘤细胞发起全方位攻击,产生“原位疫苗效应”和“远端效应”:当溶瘤病毒在肿瘤细胞内大量繁殖并使其破裂后,会释放出肿瘤相关抗原,这些抗原如同“信号弹”,吸引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前来“集结”,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不仅能消灭被病毒感染的肿瘤细胞,还能对远处未被病毒直接攻击的转移灶产生杀伤作用。
图:溶瘤病毒疗法机制,来源:太平洋证券
在溶瘤病毒疗法发展的早期,“邪修”特性展现的淋漓尽致。由于缺乏有效的病毒改造技术,导致天然病毒的应用面临诸多困境。天然病毒虽然具备一定的溶瘤潜力,但它们缺乏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在攻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极易对正常细胞造成严重损伤,导致严重的副作用,使得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
转机出现在1991年,哈佛团队在《Science》发表里程碑研究,首次通过基因改造HSV-1病毒,使其在胶质瘤细胞中选择性复制,为溶瘤病毒设计奠定科学基础。此后,科学家通过精准改造病毒基因组,删除致病性基因片段,同时插入增强肿瘤靶向性和免疫激活功能的基因元件,成功研发出一系列更安全、靶向性更强的溶瘤病毒。
2015年,溶瘤病毒领域迎来全球首个获FDA批准的溶瘤病毒药物——安进公司的T-VEC(商品名Imlygic),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这款基于HSV-1的病毒经过双重基因修饰,删除ICP34.5和ICP47基因以降低神经毒性,同时插入人源GM-CSF基因增强免疫激活能力。
然而,T-VEC的商业化却遭遇滑铁卢。其疗效局限于局部瘤内注射,无法通过静脉等全身给药途径发挥作用;适应症仅覆盖黑色素瘤这一小众癌种,且客观缓解率不足30%。更严峻的是,其联合PD-1抑制剂的临床试验未能显著提升疗效,加之生产成本高昂,最终市场表现远低于预期。
获批上市的几年中,T-VEC年销售额峰值不足1亿美元(2018年约8000万美元),远低于安进最初预测的5亿美元以上。2023年销售额进一步下滑至约3000万美元,在黑色素瘤治疗市场中占比不足5%,最终成为安进管线中的边缘化产品。
T-VEC的挫败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资本的热情。此后的十年间,溶瘤病毒领域陷入沉寂:明星企业Oncorus因静脉给药的疱疹病毒疗法临床失败导致资金链断裂退市,大药厂的收购热潮逐渐冷却,“机制虽好,产品难成”的质疑声四起。
然而,就在人们对溶瘤病毒疗法的前景感到迷茫之际,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突破正在悄然孕育,为溶瘤病毒疗法的“复兴”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02 修有所成
2024年1月,溶瘤病毒疗法领域迎来了戏剧性的转折。CG Oncology携其膀胱癌溶瘤病毒疗法CG0070(Cretostimogene)登陆纳斯达克,首日股价暴涨96%,市值飙升至22.5亿美元。这一事件,不仅为CG Oncology自身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更如同一颗信号弹,点燃了全球对溶瘤病毒疗法的信心——沉寂十年的赛道,迎来了新的复兴。
CG0070的成功绝非偶然,其核心在于破解了溶瘤病毒领域长期存在的疗效持久性不足与适应症局限两大痛点。该药针对卡介苗(BCG)无反应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精准瞄准膀胱癌治疗的关键未满足需求。
III期临床试验(BOND-003)显示,其单药治疗完全缓解率(CR)达75.5%,12个月CR率50.7%,24个月CR率42.3%;24个月时97.3%的患者未进展至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响应患者中91.3%避免了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这组数据刷新了NMIBC治疗纪录,首次证实溶瘤病毒可作为膀胱癌的“基石疗法”。
安全性表现同样颠覆传统认知,未发生任何三级及以上相关不良事件,且不良反应中位恢复时长仅一天,患者耐受性极佳。这与早期溶瘤病毒疗法常伴随的发热、免疫风暴等副作用形成鲜明对比。
追根溯源,CG0070的成功源于设计理念的革新:其基于5型腺病毒(Ad5)改造,嵌入肿瘤选择性启动子E2F-1和免疫刺激因子GM-CSF基因。这种双重设计使其能精准识别Rb通路缺陷的肿瘤细胞,在肿瘤内部选择性复制并裂解细胞,同时释放的GM-CSF与肿瘤抗原共同激活树突状细胞,形成“裂解-免疫激活-系统杀伤”的正反馈循环。此外,不同于T-VEC的瘤内注射,其膀胱灌注给药方式大幅提升了治疗便利性。
与T-VEC局限于黑色素瘤不同,CG0070的野心远不止于单一适应症。在膀胱癌领域,其布局已形成完整矩阵:针对卡介苗无应答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同步推进单药治疗与联合方案——既探索与PD-1抗体联用提升缓解深度,也开发与化疗联用方案覆盖更广泛人群;针对侵袭性更强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一项1b期研究(CORE 2)正在评估CG0070联合纳武利尤单抗作为顺铂不耐受患者的新辅助疗法潜力。
放眼其他癌症类型,CG0070同样具有广阔的拓展潜力,已规划向结直肠癌、肝癌及乳腺癌等主流癌种进军。这些癌症虽有多种治疗手段,但部分患者仍面临复发、转移或耐药难题,而CG0070独特的作用机制有望提供新思路,突破现有疗法瓶颈。研究显示,其靶向的Rb通路缺陷特性在多种实体瘤中广泛存在,为跨癌种拓展奠定科学基础。若后续验证成功,这款溶瘤病毒疗法或将成为实体瘤治疗的全新支点,为更多癌症患者带来治愈曙光。
CG Oncology 的崛起,标志着溶瘤病毒疗法在经历多年挫折后,正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并且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03 风向东吹
当全球溶瘤病毒领域迎来复兴,中国创新药企也在这一领域积极布局,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早在2005年,上海医药子公司三维生物的重组人5型腺病毒注射液(商品名:安柯瑞)就已获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鼻咽癌,这是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溶瘤病毒药物。虽当时技术不及当下成熟,但它为国内溶瘤病毒疗法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近五年,中国企业布局溶瘤病毒疗法日益活跃,通过自主研发与跨境合作同步推进,已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参与者。截至2025年7月,国内溶瘤病毒相关临床试验数量超100项,居全球首位,覆盖膀胱癌、肝癌、脑胶质瘤等十余种实体瘤。资本支持力度同步增强——过去五年该领域融资超百亿元,推动十余家企业进入临床阶段。
具体来看,乐普生物通过引进CG0070大中华区权益切入膀胱癌赛道,该药于2025年1月被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针对卡介苗无应答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映辉医药的YH01注射液强调直接溶瘤能力,采用肿瘤特异性启动子设计,2025年4月公布的II期临床数据显示一名69岁高危膀胱癌患者实现肿瘤完全消退;亦诺微医药自主研发的MVR-T3011整合PD-1抗体与IL-12双重表达,在中美澳三国同步开展临床研究;复星医药通过参投复诺健生物推动其核心产品VG161(携带IL12/IL15/PD-L1阻断肽多重基因)进入国际多中心II期临床,该药2024年获中美双突破性疗法认定。
此外,康弘生物、恒瑞医药、百济神州、恒翼生物、阿诺医药等企业也通过国际合作或自主研发加速布局溶瘤病毒疗法,技术路线覆盖腺病毒、疱疹病毒、痘苗病毒等多载体平台,适应症拓展至膀胱癌、肝癌、脑胶质瘤等实体瘤。
同时,中国原创溶瘤病毒技术也不断取得进展。2025年初,广西医科大学赵永祥团队在《Cell》发表研究,其开发的NDV-GT溶瘤病毒通过插入猪源α1,3-半乳糖转移酶基因,使肿瘤细胞表达异种抗原,触发人体“超急性排斥反应”。该设计不仅破解了静脉注射的靶向难题,更通过模拟器官移植排斥机制,为全身性抗肿瘤免疫提供了新路径。
图:《Cell》期刊网站截图
随着本土企业加速布局,中国溶瘤病毒药物市场正快速扩容。据行业预测,该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630万美元跃升至2033年的32.71亿美元,其中2024至2028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3.9%。在创新疗法需求激增的背景下,这片高速增长的价值高地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可创新的道路注定不会一片坦途。今年7月22日,FDA突然冷漠地拒绝了美国Replimune公司溶瘤病毒RP1联合PD-1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上市申请,这无疑给刚刚燃起希望的溶瘤病毒疗法又浇了一盆冷水。
不可否认,当前溶瘤病毒疗法仍有诸多缺陷与亟待突破的技术瓶颈:静脉递送效率、实体瘤穿透能力、免疫微环境抑制等科学难题尚未攻克,高昂的生产成本、复杂的给药方案仍是商业化落地的拦路虎。从T-VEC的折戟到赛道升温,资本热情与临床现实的落差始终存在,支付体系对创新疗法的接纳节奏、企业管线的同质化竞争,为其前景蒙上不确定性。
但这些挑战掩不住技术突破的光芒。CG0070在膀胱癌领域的突破,证实了“溶瘤+免疫激活”双机制设计的临床价值,中国团队在静脉递送、基因编辑与联合疗法的创新持续拆解技术壁垒,溶瘤病毒正逐步打破“机制虽好,产品难成”的魔咒。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发布于:北京市网配查-股票杠杆5倍-燕郊配资最便宜的公司-配资平台安全查询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