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宁晚报
体检或看病时,血常规几乎是必查项目。面对报告单上密密麻麻的指标和“↑(升高)”“↓(降低)”符号,许多人一头雾水:这些箭头意味着什么?哪些需要警惕?本文将带您解码血常规中的关键指标,揭开“↑↓”背后的健康信号。
血常规:身体的“健康晴雨表”
血常规通过检测血液中各类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反映身体的免疫、造血、感染、炎症等状态。报告单通常包含三大类指标:
红细胞系统(运输氧气):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等。
白细胞系统(免疫防御):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血小板系统(止血凝血):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等。
“↑↓”的含义:箭头表示指标偏离正常参考范围(因性别、年龄、检测方法不同略有差异)。单次异常未必是病,需结合症状、病史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红细胞系统异常:贫血或缺氧的信号
展开剩余76%1.血红蛋白(Hb)↓或红细胞计数(RBC)↓
可能原因:
贫血: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因铁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巨幼细胞性贫血(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慢性疾病:肾病、肿瘤、风湿性疾病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急性失血:外伤、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
典型表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气短、注意力不集中。
2.血红蛋白(Hb)↑或红细胞计数(RBC)↑
可能原因:
生理性升高:高原居民、新生儿、长期吸烟者(缺氧刺激红细胞生成)。
病理性升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殖性肿瘤)、慢性心肺疾病。
典型表现:皮肤黏膜红紫、头痛头晕、血压升高。
白细胞系统异常:感染或免疫的“警报器”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力军”,其总数和分类变化能提示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
1.白细胞计数(WBC)↑
常见原因:
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如肺炎、尿路感染、阑尾炎)。
炎症反应: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急性发作。
应激状态:剧烈运动、手术、烧伤后短暂升高。
2.白细胞计数(WBC)↓
常见原因:
病毒感染:流感、肝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
药物副作用:化疗药、抗生素(如氯霉素)、抗甲状腺药。
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典型表现:反复感染、乏力、易疲劳。
3.淋巴细胞比例↑
常见于:病毒感染(如EB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淋巴细胞白血病。
4.嗜酸性粒细胞比例↑
常见于:过敏(如哮喘、荨麻疹)、寄生虫感染(如蛔虫病)、皮肤病(如湿疹)。
血小板系统异常:出血或血栓的“风向标”
血小板负责止血和血栓形成,其数量异常需警惕出血或血栓风险。
1.血小板计数(PLT)↓
可能原因:
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后骨髓抑制。
破坏过多: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药物(如肝素、磺胺类)诱导。
分布异常:脾功能亢进(血小板被脾脏“扣留”)。
典型表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月经量多。
2.血小板计数(PLT)↑
可能原因:
反应性升高:感染、缺铁性贫血、手术后。
原发性升高: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殖性肿瘤,易引发血栓)。
典型表现:头痛、眩晕、肢体麻木(血栓症状)。
看懂报告的“黄金法则”:动态监测+综合判断
单次异常莫恐慌:剧烈运动、饮食、情绪波动可能短暂影响指标(如白细胞可能升高1~2倍)。关注趋势比单次值更重要:若血红蛋白持续下降,需排查消化道出血或肿瘤。结合症状和病史:发热伴白细胞升高提示感染;皮肤瘀斑伴血小板降低提示出血性疾病。
结语
发布于:北京市网配查-股票杠杆5倍-燕郊配资最便宜的公司-配资平台安全查询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